3. 交响乐的体裁形式 (1)交响曲: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虽然实质上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但它比奏鸣曲拥有更宏大、更高级、更丰富的表现力,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2)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名称由李斯特所创,大多以文学作品(诗歌、戏剧)为题材,形式灵活多变,常常把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的结构糅合在一起,并广泛使用主题变形的手法,从一个或几个基本主题蜕变出形象、性格迥然不同的派生主题。这种混合曲式的结构原则和主题变形的表现手法被广泛用于交响诗中。交响诗具有概括性,包括了诸如交响幻想曲、交响叙事曲、交响狂想曲、交响随想曲、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素描等等。 (3)交响组曲:采用歌剧、舞剧、戏剧、电影配乐中精彩的独立音乐段落或插曲,剪辑成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乐章不固定,乐章之间不强调内在的联系,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4)协奏曲:协奏曲一词源于巴洛克时期,原意是竞争。当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协奏曲,不同乐器交替演奏的器乐合奏曲,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中既有对比,又相交融;一种是大协奏曲,大协奏曲是协奏曲早期形式,最繁荣的时期是17-18世纪,音乐分几个乐章,音乐一问一答的方式交替进行,与18世纪的序曲或组曲相似。按照习惯,其中有几个经过段由独奏乐器组演奏(主奏部),与作为主体的全奏(合奏部)形成对比,参奏乐器明确分为小组独奏乐器和大组合奏乐器,交替占主导位置,。近现代协奏曲通常包含“快--慢--快”三个乐章,比交响曲少一个谐谑曲乐章。第一乐章也由奏鸣曲式写成,但是是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单独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从主调转向属调,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独奏乐器居于突出的地位,更富有华丽色彩和技术性。此外,协奏曲尾声之前,往往有展示独奏乐器华丽色彩、即兴演奏、技巧突出的华彩段。 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对于欣赏者,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接受音乐。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例如:用交响乐去描述大海,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一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 音乐的妙处在于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过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再如: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通过交响乐描述的“大海”,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 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的追逐。 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里所描述的“海”与上面所描述“海”在性格上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 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而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欣赏交响乐的几条方法。一是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二是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三是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例如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另外,交响乐中的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 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我们年对音乐理解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一个长处。 |